骨科蔡文基 醫師

 

隨著醫療科技的日新月異,國民的平均壽命亦逐年增加,隨之而來的,老年健康議題亦逐漸受到重視,其中骨質疏鬆症即是目前最流行的話題之一。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常見的骨頭代謝性疾病,同時也是中老年人的健康殺手。何謂骨質疏鬆?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骨質疏鬆症定義為『一種因骨量減少或骨密度降低而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惡化的結果將導致骨骼脆弱,並使骨折的危險性明顯增高』。而美國國家衛生院(NIH)最新的定義則強調骨質疏鬆症為『一種因骨骼強度減弱致使個人增加骨折危險性的疾病』。

骨頭的骨質密度自出生後會隨著年紀而增加,約在35歲前達到最高峰,但之後骨質則逐漸開始流失,當骨骼的密度嚴重流失會使骨頭呈現中空、疏鬆、脆弱而導致骨質疏鬆症,此結果會提升骨折的風險性。此外,有些危險因子也是造成骨質疏鬆症的發生的因素如:飲食(過量的濃茶、咖啡)、生活習慣(煙、酒、熬夜),甚至長期使用藥物(含鋰、利尿劑),都會引起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女性較男性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發病年齡也較早。尤其是進入更年期後停經的婦女,因為荷爾蒙的減少會導致骨質加速流失並造成骨質疏鬆症。根據研究指出, 50歲以上的美國婦女約有二分之一的人會因為骨質疏鬆症而發生骨折。而在台灣地區,65歲以上老年人發生骨質疏鬆症比率亦相當高:女性約19.8%,而男性為12.5%。尤其是老人髖部骨折後一年內發生併發症而死亡的機率到達25%到30%, 這的確是不容忽視的隱形殺手,所以預防與治療骨質疏鬆症的刻不容緩。骨質疏鬆症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患者往往是因為突發性跌倒後引起劇痛求醫後才知道是骨質疏鬆症所引起的骨折。而患者最容易發生骨折的部位為手腕橈骨、髖關節附近的股骨與脊椎骨。脊椎骨的骨質疏鬆症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壓迫性骨折,脊椎骨像吐司麵包一樣被壓扁。輕微的情形會引起背部疼痛,身高變矮,及駝背等現象,常見的「老倒縮」即是指這種現象,而嚴重的情形甚至會壓迫到神經,必須要手術才能治療。

防治骨質疏鬆症最重要的原則是「預防勝於治療」,因此在年輕時期就應儲存最高的骨骼質與量。防治原則為:1.攝取足夠的鈣質-鈣質是人體骨頭最主要的成 份,從小就可加強高鈣飲食的攝取,如牛奶、起司、優格等乳製品。根據衛生署建議國人衛生署建議每人每天鈣質的攝取量為1000毫克,而停經後的婦女需增加至每日1500mg的鈣質量;2.補充維他命D-維他命D對於鈣質的吸收以及骨骼的修補都具有增強的作用。人體可以經由兩個途徑獲得維他命D,一種是透過食物來取得維他命D,另一種則是由身體經由陽光照射生成;3.適度的運動-可增加骨骼肌肉系統的強度,對骨骼健康最有益的運動是負重運動,如:步行、慢跑、爬樓梯、網球和跳舞等運動來促進骨骼系統的強化,減少骨折發生的機率。;4.健康的生活習慣-保持正常的飲食起居作息,避免過量煙酒與熬夜及太鹹的食物;5.重視居家安全,避免跌倒-老年人或是已經罹患骨質疏鬆症者要重視居家安全,改善居家環境以避免跌倒等意外發生,如在浴室加裝止滑墊、保持地面乾爽、走道不放置雜物以及改善陰暗的光線。

針對已有骨質疏鬆症的病患而言,目前有許多種藥物可以用來預防或治療。其中雙磷酸鹽類(Biphosphonate)為目前臨床最為普遍的處方用藥。雙磷酸鹽類可抑制蝕骨細胞的功能,提升骨質密度,強化骨質進而降低骨折的發生率,但是須按照健保規定及醫師指示使用。為提昇治療的方便性與使用藥物治療的順從性,2008年上市了新型針劑雙磷酸鹽類藥物,使用上較傳統的口服藥方便,而且臥床病患也能使用,又可減少因口服用藥所引起的腸胃道不適感。新型針劑雙磷酸鹽類藥物一年僅須接受一次15分鐘的注射療程,即可全年有效預防與治療骨質疏鬆症,是病友的新選擇。

學歷:台灣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畢業,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
現任:中心診所骨科部主治醫師,署立雙和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
經歷:臺北仁濟醫院骨科主任,臺大醫院骨科兼任主治醫師

骨科蔡文基 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