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成功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任/林瑞模 醫師

 

醫學的進步真是無止盡的,除了新的發明外,對舊的技巧在熟悉後將它簡化,同樣地可以更上層樓,最近在脊椎書信文摘上,就讀到一篇報導,我將它翻譯並摘要地描述,以享讀者。

這一篇報導的題目是“把椎間盤切除當作門診手術”,我們都知道這手術已不是困難的手術,而且若以顯微手術,病人當天還可以下床,然而不住院,手術當日即回家畢竟仍是冒險的,目前以傳統手術,一般還是得躺個2-3天才行,其原因是怕一些術後之併發症,例如出血,傷口發炎等。而去年10月,在美國的脊椎外科醫師沙皮諾,主張即使是經由傳統的手術切除椎間盤,以門診方式處理是利多於弊的,這結果並發表在1996 年的北美脊椎醫學會上。

他與他的醫療群,在患有椎間盤突出的47位病患身上,施予門診切除手術,當日即帶著止痛藥及穿著背架回家。此47位人病人共追蹤一年之久,並與64位接受同樣手術,卻以住院方式的病人做比較。

結果發現,二者之併發症種類及頻率並無不同,臨床之效果亦相同,而住院病人平均需住2.9天,花費平均是參仟陸佰美元,比起門診組的病人,平均花費在壹仟肆佰美元上下要貴得多。因此,作者覺得把椎間盤手術的病人,依照門診處理,有許多好處,例如節省醫療花費,且未降低醫生技術費用,病人心理上會較積極,相對的術後之身體及心理恢復也較快。

這真是對傳統的一再挑戰,不過,沙皮諾醫生認為此要成功,必須僅守一些規則:例如,手術技巧必須相當謹慎高明,使其無缺失。麻醉師也是如此,必須使病人平順的進入麻醉,並平順的褪掉麻醉,病人在醒後不會有頭暈及嘔吐之副作用才行,一般他們都使用Propofol藥物,同時術前之教育相當重要,病人在心理建立回家意識及復原期也是主題之一。同時體認此手術在醫生的巧手下,應有一個平順的過程,在麻醉恢復室也不能使用足以影響病人生活活動之藥物。

由這一個報導,我們可以感覺人類一直都朝著舒適、安全及高水準之生活的方向去追求,而這個意念也表現在醫療上。最近我們也在脊椎期刊(Spine)上看到,有些醫學中心,對脊椎手術病人,在術後24小時內就讓病人淋浴,這在過去是不可思議的,然而在報告中,其感染率並不高,而且病人在適當的止痛下,心理、身體也覺得舒服,這在國內即使只是研究,恐怕還是無法被多人接受的,畢竟東方人的思維中,手術仍由西方傳入,而非傳統之一部分,因此一再挑戰的作法,在國內是需要時間適應的。

其實,在其他的領域也是朝著簡單迅速及舒適的方向發展,然而對於椎間盤突出的手術,若要在門診施行,表面上看似簡單,實際上包含許多高科技,優良設備及高配合度的團隊合作等多方面的整合才能達成,例如技術上要做到無傷害性,並保證術後不出血,麻醉之起落要平順,護理照顧要得體,追蹤要嚴密等等。

因此,面對此一時代,不僅要擁有高科技,也要會運用高科技來整合始能克竟全功,當然在國內如此做,健保局是否能認識清楚,是否能認同醫師之技術費用,而使醫師向高峰挑戰,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台南成功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任/林瑞模 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