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骨科/陳博光教授

 

骨科學是研究四肢骨骼、脊柱、肌肉及韌帶之科學。在醫學之領域中,它包括了基礎的解剖、生理及臨床上之病理與各種疾病之診斷與治療。舉凡四肢與脊柱之動作,均在研究之範圍內。其實骨科學是一門古老的學問,相信每一個民族在歷史之長廊中,均曾對骨科之疾病做過或多或少的貢獻。戰爭與交通工具之進步因此造成的各種肢體傷殘,都促使骨科學不停的進步。近三十年來,由於人工關節之出現,使得產業界對骨科之興趣,猛然增加,因此,使得生物力學與生醫材料,迅速加入骨科的領域中,對骨科病人之治療與診斷上,均有神速之改變,也因而造福許多傷者和病患。

基本上,骨科的範圍可以由下列諸疾病來概括之:

(1)    退化性疾病:如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及退化性頸腰椎的毛病(degenerative spinal disorders)。
(2)    外傷(trauma)引起的骨折及關節損傷。
(3)    畸形:四肢及脊柱之先天性畸形。如扁平足、髖部發育不全脫臼、脊柱側彎,或是各種因疾病,或外傷所引致的肢體畸形,甚至殘障。
(4)    腫痛(tumor),包括原發性及癌症移轉到骨骼種種。
(5)    類風濕性關節炎或是細菌性感染而來的。
(6)    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
(7)    先天性疾患。
(8)    其他

外傷、交通事故、槍傷等等,造成的複雜性骨折,軟組織之大量破壞,或是神經血管之斷裂,要重建成原來完整肢體,並非容易。老年人因骨質疏鬆,雖是輕微的走路而跌倒,也容易造成大腿上端之骨折與手腕或脊柱體之壓迫性骨折,這類骨折的復原也不是很簡單的事。很自然的,合乎體內久置的金屬板,用來固定骨折的各式金屬物,如骨釘、骨板、骨桿也大量的使用在骨折的固定上。自1960初,英國的John Charnley醫師,首度成功的研發人工髖關節,用以替換老化性(退化性)的髖關節,一時之間,骨科有了革命性之變化。Charnley醫師稱這種發明為低磨耗人工置換術low friction hip arthroplasty(LFA)。他利用高分子的聚乙稀聚合物材(polyethylene polymer)製成碗狀的髖臼碗(acetabular cup),又以316L生醫用不?鋼製成股骨幹(stem)與股骨頭部。手術方式是先將磨損變形的股骨頭(femoral head)自頸部切除以取代它損壞的髖臼及股骨頭,再將上述人工關節置入其間。其固定的方式,基本上是用壓克力(PMMA),即methyl-methacrylate拌成糊狀擠入髖臼與股幹骨縫中,分別來固定髖臼碗與人工股幹。手術完成後,病人仍然可以轉動關節,因此患者行動相當方便,且得以重拾生活之樂趣,而John,也因而受封為爵士(Sir)。由於上述科學之發展,從此骨科之植入物就分為二種:其一為上述人工關節之類的永久植入物(permanent implant),另一類為用在骨折固定用之臨時性植入物(temporary implant)。前者之功能是要求終人之一生,均能服務到底,因此磨損與固定是否牢靠成為骨科學中最重要的課題。而後者則僅要求在骨折癒合之前,不要折斷,並能促使斷端癒合,就算功德圓滿。

人工關節之應用最成功的亦應屬髖(hip)與膝(knee)關節兩處,當然這兩大關節也是毛病最多的地方,在髖關節叫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在膝關節則叫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其中以退化性的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及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及hip的缺血性壞死(avascular necrosis(AVN))最為常見。其他則以肩關節(shoulder)及肘關節(elbow)居次。指關節之使用也常用到。在不同的部位所使用之材料也不盡相同。由於人工關節要經年累月之使用,必需考慮到材料之強度與人體之適應性(bio-compatibility)。目前最常被用來製造永久性植入物的金屬材料為鈦合金(titanium),鈷鉻(cobalt-chromium)之合金與316L生醫用不銹鋼三種了。這三種材質各個不同,鈦合金輕,楊氐係數接近海綿骨(cancellous bone),鈷鉻合金(co-cr)則硬得多,但正常情況下,它們均能長放置在體液中,與骨質接合,而無不良反應。生醫陶磁(bio-ceramics)中之氧化鋁(AL203)或是先前提到的polyethylene polymers也是很好的材料,可以用在THA中之acetabular cup或是TKA中之人工脛骨內板tibial insert. Bio-ceramics還可以做金屬之轉頭。因為metal-PE或是ceramic-ceramics之間所接觸引起的轉動,所產生的磨擦(friction)及磨耗量,均遠小於其他物質接觸之結果。目前也知道磨擦會造成金屬或是塑膠之碎層(debris),這些debris在關節旁邊會積存,其清除則需要巨噬細胞(macrophage)來幫忙。不管macrophages將debris搬走或是吞食,如果過量,均會造成置入物(implant)周圍之組織壞死(tissue necrosis),甚至骨質被吸收(bone resorption),因而使人工關節鬆脫(loosening),這種implant loosening是人工關節使用壽命有年限之主因。當然造成losening之原因,尚有implant之設計,固定方式病人選擇、手術之優良與否,是否有感染,再再均有關聯,但是與生物力學(biomechanics)與biologic consequences則絕對有直接而密切之關係。因此骨科醫師、生物力學、材料學與生物學家共同來研究解決問題之方式,就成了骨科近二十年來做研究之主流方式。這是一連串questions→joint solutions→long term observation→questions→solution的循環關係。因而各國各地域,也有骨科研究學會的成立,每年開學術研討,共同來發掘共同來解決這些難題了。

比如說implant fixation之方式,最初用骨水泥(PMMA)來固定,但由於鬆脫之病例很多,自然而然就對PMMA固定之方式再研究及再改良。比如或是將人工關節在設計上改良外型,並在表面上作特殊之處理,所造成的150-350u的表面空洞,有利成骨細胞之長入。當然其先決條件為手術固定之時,就要牢牢的將它固定在implant(rigid fixation)。不論以骨水泥(PMMA)或是其他方式來固定,兩者都有醫師採用。但是採用無骨泥的人工關節,一般都用在較年輕的病人,如六十歲以下之病人,或是骨質仍相當緻密的關節中。這種固定方式,也可以稱做生物法固定(biological fixation),以別予前者之物理性崁頓(physical incarceration)。當然在不同之關節,固定之方式,會有一些差異,以膝人工關節之置換而言,其脛骨側之人工關節,目前均採鏍絲來固定,在脛骨平台(tibial plateau)接觸之面,加上有空洞之金屬纖維,或以金屬小珠所造成之孔隙,其大小約150-300micron之間,有利骨細胞之長入。

脊椎病變,也是骨科重要的領域,因此,脊柱手術也是重要的部門。脊柱手術所使用之植入物,在近二十年來也有長足的進展。比如說:脊柱可能造成各種之畸形,如側彎或佝僂,這些病況,尤以青少年最為多見。也有些病人因脊柱創傷,或是年長造成腰椎退化而造成脊柱變形,這種情形尤其在頸椎或腰椎部份特多,造成脊柱環節不穩定,甚至引起神經或脊髓之壓迫。

可以想見,有很多病可能需要手術,才可以矯正這類脊柱之畸形及減少疼痛。脊椎之手術及病變,沒能像四肢及關節病變來得那樣容易做診斷及治療,其原因如下:

1.    來自脊椎疾病之診斷較困難。
2.    來自療效的不確定性,無法百分百的痊癒。
3.    來自手術技術的複雜與困難度甚高,及花費時間之冗長。
4.    來自病人與家屬對手術後的過度期待。
5.    來自可能之手術不良結果,造成之生活不便。

縱然如此,近年來脊椎外科在手術面也有相當大的進展,比如:
(1)脊椎影像診斷之進步。
電腦斷層(CT) 及核磁共振(MRI)影像檢查,讓醫師們能更清晰的看到骨質與軟組織病理之變化經過、變化程度和波及之範圍。因此對術前手術之演練、布局及癒後之保養,均能做相當有效的措施。

(2)低壓麻醉之應用與麻醉技術之進步。
這些進步,可以使用術中失血量減少,麻醉機之改良、麻醉劑之進步,使插管更加容易,控制麻醉氣體之流量與安全監視心肺之生理變化,更加方便與迅速。輸血也可以減少。因此,術中之危險是大大減少。

(3)電氣診斷之應用。
利用術中刺激運動神經或感覺神經,可較早偵側出手術中脊髓功能之變化。尤其在做脊柱側彎手術或是其他複雜的脊椎手術,可以隨時審視神經系統潛在之可能傷害,雖然無法百分百完全偵測損傷的變化,但也能相當減少危險,達到手術安全之方法。

(4)脊椎固定器之大幅改良
近年來有很多脊柱固定器械之問世,其裝置方法比從前設計的款式更加簡單與穩定。以脊柱固定器為例,不論用在手術矯正畸形或是當穩固脊椎之目的來用,新一代的椎弓鉤(pedicle hook)或椎足螺絲,又各椎弓銀釘(pedicle screw),均能達到簡化手術之要求,尤其本人與三總吳興盛主任共同設計的椎足螺絲甚至在術中,在脊柱側彎之矯正手術中,連脊腔也不必曝露。

目前用在脊柱手術之金屬,大部份用鈦或鈦合金。因為這種材質,相對於醫用不銹鋼而言,較接近骨質之機械性質。而且在必要做CT或MRI檢查時,其金屬造成之散射性較小,因為影像之變化,較易察驗。

近五年來,脊椎手術之方式,也有逐漸增加領域及迷你化之傾向。簡單而言,可分為兩大類:
(一) 手術之迷你化。
基於內視鏡之進步及改良,脊柱手術可以將器材直接插入病灶區,通過器材之亮度直接看視或投影在銀幕上操作,這方法與關節鏡之使用有相同之意義。用這種方法,傷口可以更小,復原更快。迷你手術最好的使用時機為椎間板突出(disc herniation),尤其胸椎部位之突出,局部脊柱之炎症病灶,或是椎籠之置入用。部份專家也用這方法,做畸形矯正之用。迷你手術方興未艾,它就竟是手術方式之極大改變,或是部份手術之改良,仍在評估之中。其優點與缺點均應更客觀之評估。不宜過分渲染誇大。

(二) 對退化性椎間板退化性病變(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 DDD)之治療。
腰酸背痛是成人最常見之疾病,因背痛所造成之社會成本及醫療費用支出,非常非常的高。治療背痛症之方法也相當多。也有不等程度的效果。但是很多方法,也沒有科學之依據,畢竟每個人疼痛的原因及程度各有不同。各人對疼痛之忍受度及社會因素,均影響到效果之客觀評估。

這類DDD利用干涉性行為(或侵入性)之治療,也有不等程度之方式。比如說,將類固醇及(或)局部麻藥注入脊椎膜上,或注入椎間板內,或利用加熱針放在椎間板內,造成椎板內蛋白之凝固,也有利用細針置入椎間內將椎核吸出或以雷射(Laser)氣化,用以止痛。

最近也有用人工椎間板(artificial disc prosthesis,ADP)取代椎間板。它的優點是腰椎或是頸椎術後仍能保持活動度。目前在歐洲有數種類似之產品,但長期之成果仍要密切評估。而短期之問題,仍然不少。也有用人工椎核取代病變退化之椎核。其情況與ADP類似。

總之,以手術為手段,做各種脊椎病變之治療是不得己之情況。其必要性與疾病之性質習習相關。但是手術之成效及危險性,不論醫療人員、患者及家屬均應詳知,互信互諒,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並減少傷痛及無謂之紛爭。

台大醫院骨科/陳博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