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啟彬教授(北京協和醫院骨科)

 

一、引子:
退休後,偉人作傳留傳後世,名人作傳給予“粉絲”,吾乃小人物,不在此輩人之列,只想將自己作為一個醫生的成長過程及醫療實踐的點點滴滴記錄一些下來,如果我的病人看了,能說當一個醫生也真不容易,也算為醫患溝通做了一件小事,如果後輩同仁看了一位不知名的老醫生的足跡能省悟到:要想成為一名受人歡迎的醫生,不僅要有志氣,還要奮鬥,要作出犧牲,更要不斷修煉自己的仁愛之心,如此則吾願足矣,正是:滿紙閑碎語,浸漫汗淚味,把此話世人,為醫豈容易。

二、萌志:
二十多年前的一個晚上,在南方的一個大雨磅沱的夜晚,一盞昏暗的油燈照著一戶農家小屋床上的一個昏睡著的小女孩,兩頰通紅,鼻翼煽動,旁邊坐著一位小學教師模樣的男子,滿臉愁容,不時向大門口張望,“劈啦啦!”耀眼的閃電伴著一聲炸雷,照出一對在路上頭戴斗笠褲腳高卷的母子倆,他們行色匆匆,急忙趕到江邊.雨後暴漲的江水洶湧澎湃,對岸軒江亭下栓著的一頁木舟,在上下顛簸著.“撐船阿哥……”;“阿鈞哥…..”, 母子二人齊聲呼喊,亭上沒有燈光,也沒有回應,一陣巨浪擊打在礁石上,掀起一片浪花,也擊碎了他們過江請醫生的希望,他們是病孩的母親和哥哥——一個僅9歲的我,“看病難”就這樣牢牢地印在我幼小的心靈?,想當一個醫生,濟世救人,也在此刻朦朧浮現……。

又度過了一個難熬之夜,妹妹已經兩天高燒不退,鄰居老阿婆賢伯姆過來探問病情,她說:“ 莫非孩子得了豬毛疔”,幹嘛不用雞毛水給她刨一刨 ”,“是啊!我們為什麼就沒有想到”父母異口同聲的說,就趕緊去宰殺一隻大公雞進行準備….。“豬毛疔”這個亦正亦邪的“診斷”至今還在我老家老人?流傳通用著,泛指無名高熱,認為是中了邪或一種說不明白的“蠱蟲”侵入人身造成的,不一會兒父母拎著半桶熱騰騰的宰雞水,把雞毛撈出來用大白毛巾包上,蘸上熱水不斷在妹妹全身“刨挫”直到皮膚發紅,賢伯姆和我爸爸、媽媽還不斷在光線下查看白毛巾上有無“豬毛疔”趕出來,終於在白毛巾上出現了幾根閃爍著些綠色光彩的 “雞毛絨”樣的東西,賢伯姆說“好了,可以了”其實我看這不過是二根較硬一點的品質較好的“精品”雞絨毛,穿透出來粘在毛巾上罷了…..。經過處理後,妹妹的高熱奇跡般退了,又喝了點雞湯,病一天天康復起來了(現今的西方人依然用喝雞湯治感冒,可能是盜用了我們祖先的專利)。這其實是古老的熱水擦拭退熱法起作用,是我們祖先—-客家人,在遠古遼、金元時代南遷時,從中原帶到我的老家的,是現在仍在醫院應用著的“物理降溫法”的起源。只是我們老家的人們賦予了它神秘的色彩。在我的幼小心靈?,對醫越來越感興趣,許多醫生行醫故事我也喜歡聽。有些方法莫名奇妙,我鄰居大哥摔傷後,跌打醫師看後指示要趕緊喝童子尿驅傷,大嫂拿著碗到處找小男孩,嚇得害臊的小朋友四處逃跑,非得大人強迫才在碗?尿上一泡,大嫂感激的趕緊拿回家讓大哥趁熱喝下。也聽到當時老醫生拿紅包的笑話,說的是:城?來了一對夫妻要看不孕症,想要孩子,遞上紅包(當時去看醫生,坐下來後得先遞上紅包),醫生一邊號脈一邊斜眼窺看紅包,見紅包不厚就草草開了方子,等病人離去後,老醫生打開一看,薄薄的鈔票?面夾著一枚金戒指。就趕緊叫回病人重開方子,至今仍傳笑話。這算是我上的最早的一堂“醫德教育”課,老百姓心?有一桿秤,拿人家的總會遭到人們的厭惡。稍後鎮上出現二家西醫診所,一家由國民黨軍隊退役的羅衛生員,他自學成材,為人謙和,隨叫隨到,經常騎自行車出診,只要自行車鈴一響,我就趕緊去“見習”,看看他鋸“安培”小瓶,用酒精燈將小鋁盒煮沸消毒注射器….,很有興趣。另一位是大學畢業的李醫生,醫術較精湛,但派頭大,不像羅醫生那樣隨和,老百姓更喜歡前者。老百姓對醫生的期望至今仍時時在鞭策著我。

三、立志:
上述童年的一些經歷,在我心中形成一個做醫生的念頭,立志要做一個讓老百姓歡迎的醫生,在當時社會上認為醫生職業是鐵飯碗,哪個朝代都需要,這是家?鼓動我學醫的一個社會因素。高中報考志願時我一直隱瞞著考醫的想法,因為當時考醫是“第二類”專業,第一專業是理工科數理化,成績較好的應去考工,直至分班復習時,班主任在考一類學習班?不見了我的身影,一問同學才知道我這個成績較好的學生考醫去了,非常不滿意的說:“亂彈琴,叫他來找我”我緊張的來到他辦公室,他說“為什麼不考一類?你知不知道國家需要一類人才”,我愣頭愣腦的說:“國家也需要二類人才呀”,班主任聽他這近於頂人的回答,氣得臉馬上漲紅起來,但還好他沒有發火,很有修養的讓了一步說:“那當然,但國家更需要一類人才,你自己考慮吧”。但我還是癡心地堅持把所有志願全部填寫上醫學院“醫療系”。只報了一個華南師院生物系,〈因為當時人們不想當老師,所以學校規定,考生必須報一個師範志願〉。我第一志願是中山醫學院,所有學校都是未過長江的(因為怕冷),班主任又不滿意了,因當時中山醫學院還不是國家重點,我只好說:“那您幫我點一個吧”他在我的志願草稿上用紅筆批上北京醫學院。

天從人願,我被第一志願錄取到北京醫學院,從遙遠的南方經三天三夜火車來到北京前門火車站下車,適逢醫學院馬旭院長前來視察新生接待站工作,我就坐上馬院長的小車和另一位保定來的女同學來到學院(坐院長的小車,接待規格不低!)。看到美麗的校園和熱情的同學,激動之心無以言表,乃賦小詩一首自勵曰:“党惜 貧兒才,相召入京畿;父替理文夾,母為縫寒衣;爺爺憐孫寒,異國寄毛衣;負笈行重行,縱橫千萬?;八方群英傑,風雨一堂聚;敢不自策勵,上負黨親意”。

四、勵志:
我如願進入了北京醫學院這所高等醫學學府,學習條件很好,又受到周到關懷和照顧,我暗下決心為祖國醫學事業拼搏,做一個人民需要的好醫生,從課堂到醫院到工廠到農村,我的足跡遍佈全國二十幾個省市地區,改革開放後又走遍了大半個世界,到過了40多個國家進行交流,踏上了我從醫的漫漫長路,雖然學習工作條件越變越好,也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但我自己仍然甘之如飴地堅持著自己最原始的醫者理念,做一個老百姓需要的好醫生,堅持病人利益第一,不斷修正自己的不足,葛洪在“抱朴子‧尚博”中說“德行文學者,君子之本也”,古訓也,他告訴我們,要注意醫德修養,才能成為淡薄名利的君子,保持畢生獻身于人民保健事業的巨集志,並能根據醫療事業的需要,不斷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新,願吾儕共勉。

附註:
以下是 葉啟彬教授 個人簡介
1965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醫療系。1982-1983於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市民醫院進修脊柱外科、兼修人工關節,獲渥太華大學骨科研究生(Fellow)證書。現任北京協和醫院骨科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自然基金評審會委員、中國康復協會副理事長、“中國矯形外科雜誌” 副總編、“實用骨科雜誌”、“廣州醫學雜誌”, “中國骨傷雜誌’ 編委。 現兼武警總醫院骨科中心主任;享受國家特貼。

從事骨科臨床與研究和教學工作40多年,具有熟練處理骨科門、急診常規臨床工作及疑難雜病症會診、處理能力,尤其在脊柱側彎、駝背、脊柱滑脫、椎管狹窄、脊柱骨折、脊柱腫瘤等方面富有經驗。負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教學及博士研究生培養工作。

研究成果 :
脊柱側彎研究獲1989年衛生部二等獎及國家三等獎及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華通用脊柱內固定裝置(PRSS)研製及臨床應用”獲2004年中華醫學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為國內外先進水準,Chinese growing rod(PRSS) in management of AS &JS 獲2007年度APOA(亞洲太平洋骨科協會)大會獎.研製的肌肉康復治療儀,為髕骨軟化症的有效療法,獲1997年度北京市科技三等獎。主編有《脊柱外科新手術》,《頸椎病》,《脊柱側彎外科學》等五部,參加編寫《骨科手術學》等八部,發表中英文論文80餘篇,是中國著名的脊柱外科專家。

葉啟彬教授(北京協和醫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