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光教授(台灣大學 名譽教授∕臺灣脊椎醫學研究基金會 董事長)

 

今年一月十四日由桃園機場起飛直飛重慶。機長說這兩個地方相隔有兩千公里之遙,飛行時間為三小時。由於天寒地凍,由機艙內往下凝視,但覺千里白茫茫,地面上應該是冰封千里吧!沒有看到長江白帶似的流水,也見不到浩浩蕩蕩的湖泊或是秀麗的三峽景色,可說是相當的遺憾。

這次的到訪,是應重慶醫大第一附院之邀約,參加第九屆重慶市骨科年會。蔣電明會長希望我在專家論壇上做報告。這是第二次的到訪,離開首次來重慶也有兩年之久了。上次住在朝天門附近的豪生酒店(Howard Johnson hotel),此次則到西郊的璧山縣,在一家新開的溫泉度假村開會並可以泡溫泉。壁山縣屬重慶市管轄,離城中四十公里的西側。有位醫師告訴我此地有51家鞋廠,絕大部份是台商投資的公司,這兒是中國鞋業的中心。晚上在公路上不斷的繞來繞去。到達時已午夜時分,主要是開車的年輕醫師路途不熟悉的關係。

此次會議題目以脊柱及關節的病變及手術為主。從各地請來專家廿名左右。我是唯一的一位國外來的講師。我主要介紹脊柱駝背畸形的病因及各種手術矯正方式,特別是研討僵直性脊椎炎引起的佝僂症。

僵直性脊椎炎的英文叫ankylosing spondylitis, 簡稱AS。這樣的毛病在臺灣並不陌生,在門診室常常可以看到。大約1000人中有一位,幸好不是每一位元病友都會變成駝背或是髖關節炎的病變。AS發病年齡大都在廿歲開始,通常他們會感覺到背部僵硬,特別是上午起床那段時間,症狀特別明顯,X光照相通常看不到任何變化。這類患者從外表來看,個子較廋長。要到很多年後才會發現軀體微微駝背,身高降低。醫師會給病人抽血驗HLA B27。AS患者血液B27陽性率高達95%,但正常的國人也有7%的人為陽性。最早發現的X光變化是骨盤的韉腸關節(sacro-iliac joint)有呈現出帶狀的黑色斑點狀(mottling)。到了一段時間後,該處關節可能改變而呈現質密(dense)的骨區,甚至造成關節融合情況。也由於臨床的症狀不一,且檢驗的數值及專案無做確定的診斷依據,所以診斷可分為疑似,可能及確定三種。因此當病友要開診斷書或傷殘診斷書時,所描述的診斷名稱會有所不同。當然開立殘診的病友,基本上己到了AS的末期。此時的脊椎,特別是腰椎各節己經完全融合,X光上的影像已經看不到明顯的脊椎解剖圖像。也就是說到了末期有明顯症狀,診斷也非常容易判斷。從外表看這些病友外形,看起來長得高高瘦瘦的,行動帶些僵硬且帶點征駝的背部。如果髖關節也被波及,走起路來會一跛一跛的痛苦樣子。如果已有軀幹明顯呈駝背狀,則更能確定它的診斷了。其實AS病患也許會有很多關節被侵犯的可能,如造成肩膀的疼痛,呼吸受到限制的狀況。由於驗血時,呈現類風濕因數為陰性,所以它屬於血清陰性關節炎(sero-negative arthritis)類。這類毛病很多,例如大腸潰瘍炎性關節炎,休格蘭氏症候群(Sjoegren syndrome),幹癬性關節炎等等。AS病人的脊柱毛病由骨盤往上慢慢沿伸,由腰椎骨僵硬鈣化再而向上由胸椎而至頸椎,造成全身僵硬,有一部份的人身體也可能變成駝背,甚至頭部整個彎曲向下,而無法看地面,因此上街走路或開車都是無法達成的夢想。

在治療的方法而言,目前並沒有根治的藥物,但是確實有很多藥物可以對病情做止痛以及病程緩解的效果。但是正確之選擇,仍然要靠醫師視病情之嚴重度來決定,但病人對藥物呈現的病情反應也要考慮。雖然說脊椎骨可以會因著韌帶慢慢的鈣化而變成僵硬,但是預防駝背確實是治療的另一個重點。也就是說醫師要提醒病友們,複健師要耐心的教導病人,無時無刻都要伸直身子及利用各種復健器材來增加脊椎及關節的柔軟度及活動度,從而減低畸形的發生或惡化。在歐洲,他們鼓勵病患多做水療,這樣可以使疼痛降低,同時也可改善駝背的發生,相信多多泡溫泉加上做挺身的運動也能達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一旦到了疾病的末期,全身己鈣化僵硬,就比較困難了。

若有明顯的駝背,則需視駝背的部位及佝僂的嚴重程度來選擇脊椎骨截骨矯正的方法。通常使用的矯正脊骨畸形有兩種方法,且它也因為有植入器材的改良,使得手術更加方便。以下是常用的安全方式。

一. 後方(路)多節截骨矯正法 (multiple posterior spine osteotomy):
這種方式多用在駝背比較小而且前縱韌帶未完全鈣化的病人。手術採取的截骨方法呈V字型,寬度約0.8公分,其該矯正的節數,端視駝背程度有所增減。

以下用這位病人為例:這位廿八歲的男性,背痛己有六年多,他漸漸的感到身體愈來愈矮。雖然找醫師診治,中西藥也吃了很多,但是病情不但未見改善,他感覺到腰部逐漸彎曲,背痛也逐年加劇。我就用多節脊骨後路做V字型之截骨術來整治。術後脊椎完全恢復正常形態,背痛也完全消除而不必再吃藥,術後不久也結婚了。他手術前後及二十多年後的照片。他的體態可以做一比較,真可判若兩人。(Figure1, A -D)

Figure.1A:手術前及手術後脊柱X光影像

Figure.1B: 手術前身軀

Figure.1C:手術後身軀

Figure.1D:手術二十多年後之身軀

二. 後方椎體截骨法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 VCR)。
這種方法多半用在較嚴重的病人身上。截骨的部位基本上在腰椎二或三節部位。因為在這兒做截骨比較沒危險,且一次矯正的角度比較大些,因此嚴重的彎曲大致採用此法。當然前面介紹的這的兩種方法也可以混合並用在同一位病人身上的。

下面是一位病友手術前的樣子。她年紀在三十六歲上下。手術前她背痛相當嚴重,止痛藥幾乎都沒效。而且上街走路都有困難,因為眼睛無法平視。幾經溝通和鼓勵下,終於接受手術,術後她身高多了八公分,不但不再需要吃止痛藥,而且她可以上街也可以騎腳踏車到處逛逛了。(Figure2, A-C)?

Figure.2A:三十六歲 脊柱

Figure.2B:手術後之脊柱

Figure.2C:術後圖像。增高8公分

由於AS病人的脊骨僵硬而疏鬆脆弱,一不小心容易斷裂,即使沒有外傷或過度使力,也會發生骨折。但由於骨鬆情況厲害,常常X光檢測不到也會將骨折忽略因而造成病人長期背痛,或甚而造成下肢無力癱瘓。因此核磁共振(MRI)之影像檢查就有必要,此法可以早期偵測脊椎骨骨折及判定脊柱是否存有骨未癒合的情況。AS病人這種的骨折要癒合的機會不但不可能,甚且因為脊骨不穩定,可能造成神經之壓迫。如果脊骨斷在胸腰椎交界以上,會造成脊椎骨之位移而壓到脊髓,所以失是相當危險,這就是必要手術的道理。從前看到幾位沒接受手術的患者,後來都變成癱瘓無法走路,真是令人婉惜。在我的經驗中所有手術後的病友,都得到脊骨癒合,疼痛減低或終於不再背痛。

AS病人的髖關節大致有20%會有關節疼痛。因為股骨頭部也因髖關節發炎致軟胥被破壞,甚至也造成關節黏連而無法轉動,而需要換人工關節,以減少疼痛並增加活動度。記得在1978年,我參加歐洲風濕性關節學術會議(EULAR),在德國美麗的Wiesbaden市舉辦的會上,我發表了一篇論文,將45位元置換人工關節的AS病患,做回顧性的分析的口頭報告。我們認為置換人工關節的確可以大大的改善關節的活動,因為疼痛減低甚至根本不痛。在當年人工關節之手術尚屬早期並不普遍,即使在歐洲各國骨科醫師,也一時沒有收集到這麼多這類病患做學術報告。記得在演講完畢後好幾位歐洲的教授都前來請益交換心得。也讓我警覺到原來臺灣真有很多這種病患,也從而對AS做更進一步的研究與瞭解。這些年來患有嚴重關節炎,造成髖關節攣縮及僵直的病例己經很少啦。因為骨科的進步手術方式更為普遍,病情尚未到這種嚴重的程度就被解決(手術)掉了。在亞洲地區,似乎在大陸南方及臺灣較多,而日本人馬來人患有這種病的例子似乎就少多了。

對於有些人,他們同時患有脊柱佝僂及髖關節炎,那麼應該要那一個部份先開刀呢?這是個好問題。大多數醫師認為關節先手術,因為換人工關節相對容易。但這也未必有共識。因為如果脊柱的彎曲太大,要不先矯正而做關節,則人工關節在置換上會比較困難。把脊椎搬到正常形狀,再做人工關節可就簡單得多。也就是說視病情而定。由於華人AS病人甚多,因此我特別選定這個題目,介紹給當地醫師們,做醫學交流吧!

重慶這城市,在當年抗日戰爭期間,大概是看中它具有舟船便捷,山嶽連綿而利於防守的優點。是故國民政府遷都到此,並訂它為陪都。從前讀過中國史地的人應該對它有深刻的印象。它座落在長江和嘉陵江匯流之間狹小的半島,長江江水湍急,水色因挾帶很多黃泥而呈現混濁。嘉陵江則因為江水清澈且緩緩而流而呈現綠綠的顏色。合流約岬角大樓林立,依山勢而座落高低不一,沿江大廈緊緊貼著江岸,江邊有多艘大型遊艇,供遊客沿江欣賞高聳的大樓與青翠的山景。朝天門一帶的江邊從古就是長江河運的中樞。往來的船隻帶來眾多的商賈與貨品,幾百年來就是商務繁華的富邑。不過當年抗日期間,很多躲在防空洞內的老百姓,卻曾因為炸彈部不幸落在洞口,造成洞口被封畢,造成數萬民眾不幸活活窒息而死的慘事。這個地點己成為紀念可憐亡魂之處。重慶多山多溫泉 ,天冷了大家也愛泡泡溫泉,尤其這些天的氣溫在五度上下,業者應該會更加快樂的迎接遊客吧。不過夏天可是酷熱難擔,因為重慶這城市是大陸三大有名的火爐之一。

目前重慶成了直轄市,兩江已開始發展,經濟有了更多活水,基礎建設突飛猛進,高樓增加房價也隨之攀升。台商遠來此地打拼的也相當多。這個人口三千萬人口土地比臺灣還要大的地區,應該值得我們注意與學習的。這次重慶之旅,蒙胡偵明副院長及蔣電明主任的盛情邀請及招待,也到兩岸江邊逛逛,一面遊山玩水兼賞街坊人情,甚是感激。重慶醫科大學第一附院及軍方的新橋醫院乃是當地最好的醫院,病人非常的多,尤其第一附院的骨科患者,不但收容來自本市區,也很多來自西南各省份。過去大陸醫療尚未發達,就醫人數相對較少,現在經濟發展迅速,自然而然到醫院求診的病患也會因而空前的快速增加,各類疑難雜症也跟著而來,這些都是對醫師們能力與經驗的挑戰吧。

(2011年1月)

陳博光教授(台灣大學 名譽教授∕臺灣脊椎醫學研究基金會 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