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仁濟醫院骨科 蔡文基醫師

 

[引言]
脊椎退化性疾病,發生的原因相當多,包括內在及外在因素。內在因素,例如年齡老化、體質因素、荷爾蒙及骨骼肌肉神經病變等。而外在因素,包括累加傷害如舊有外傷,長期搬運重物,長期站立與彎腰工作,及長期姿勢不良等。一般人常聽說的骨刺,就是脊椎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的現象之一, 但是有骨刺並不表示就是背痛的病因。如果骨刺沒有影響到神經,並沒有治療的必要,只要注意到姿勢及適當保養就好。事實上,退化性脊椎疾病影響涵蓋脊椎骨骼、關節軟骨及脊椎支持軟組織的病變。因為內在及外的原因,使骨骼因為重塑作用而變形及產生骨刺,關節軟骨及椎間盤失去原有的潤滑與吸震功能,伴隨週邊肌肉韌帶組織發炎,而引發背痛,進而造成持續性脊柱變形、不穩定或下肢痛麻不適。
[影像檢查變化]
包括神經孔變窄,脊椎椎體間關節距離變小,椎體骨刺,椎弓齒面關節增生硬化,椎體脫位或是脊椎側彎。


圖示. X-光顯示為第四/五節腰椎滑脫症。 本來應該上下對齊的腰椎椎體,變成樓梯一樣錯開。

圖示. MRI顯示為第三/四節腰椎椎間盤凸出(黑色突起),壓迫神經(白色),造成神經像香腸一樣出粗細交錯。而且脊椎下一節的腰椎椎間盤位置, 也呈現椎體間關節距離變小, 形成骨刺的脊椎退化性關節炎變化。

[常見疾病]
椎間盤凸出;脊椎滑脫症;脊椎管狹窄症或是退化性脊椎側彎等病變。

[症狀]
依發生的原因、位置、時間長短與嚴重程度,脊椎退化性疾病有不同的症狀表現。輕微症狀可能會毫無症狀或背痛。而更重者可能會有久站或改變姿勢時背痛,腰酸的症狀。常會在服用止痛藥後就會改善症狀,但卻容易復發。更嚴重者,發生明顯骨骼關節病變時,造成行動時背部疼痛,甚至有壓迫神經而引起神經性跛行(走一走要停下來休息一下,才能再繼續走)或坐骨神經痛(沿著臀部中外側,經過後側大腿至小腿及腳,有持續下肢麻刺痛)情形。但是必須瞭解的是大部分人,並不太需要靠手術治療就可以維持正常日常生活了,僅有少數須用手術治療。

[其他會產生相同症狀疾病]
例如脊椎細菌感染,脊椎腫瘤,糖尿病併發周邊血管與神經病變,周邊血管阻塞病變,下背或臀部肌膜炎等等。

圖示. MRI顯示為第三/四節腰椎細菌感染後,引起上下節的腰椎黏在一起, 並且使脊椎上下臨節的位置,發生脊椎狹窄症並且壓迫神經情形。

[治療]
對於脊椎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原則,主要是依嚴重程度而判定:

保守治療: 早期輕微症狀,使用非類固醇類止痛抗發炎劑(NSAID)就有相當良好的效果。民眾常誤認這一類藥物僅有止痛效果,事實上對於發炎作用的抑制,是止痛抗發炎劑的主要治療目的。新一代的非類固醇類止痛抗發炎劑,有較小的腎臟及胃刺激性,對老人是比較好的選擇。若是有持續性的背痛情形,尚可以採用復健治療,及使用背架以維持脊椎穩定與減少相關病症發生。
手術適應症: 當保守治療已經無法改善麻痛時,而且有持續神經壓迫,引起下肢功能障礙,走不到十分鐘就有跛行現象,有脊椎不穩引起背部嚴重疼痛,及已經影響正常日常作息,而無法用藥物控制時。
手術治療方法: 包括傳統減壓手術,微創減壓手術,後側減壓植骨融合術與鋼釘固定。而最近引進的微創手術技術,可以減少傷口疼痛及較好的恢復結果,比較適合老人及需要儘快回到工作的年輕工作者。
[預防保健]
雖然退化性關節炎的問題部分來自老化,但是絕大多數發生嚴重脊椎退化的患者,都是長期過度負重使用脊椎的勞動群眾。所以,長期負重的工作者,必須要注意避免脊椎傷害的方法。搬運重物必須使用保護腰背的護具。另一方面,注意個人姿勢也很重要,因為退化性駝背或側彎與骨刺的形成,來自於骨骼長期受到應力的影響,造成骨骼重塑作用所引起。所以注意姿勢及適當的運動,都是脊椎保養的重要方法。食物方面,維生素B群及對於軟骨有益的葡萄糖胺可能有幫助,但確實在脊椎退化性疾病的效果,須要進一步研究。

臺北仁濟醫院骨科 蔡文基醫師